close

場序式液晶顯示器(Field Sequential Liquid Crystal DisplayFS-LCD)技術介紹

 

自從1897K. F. Braun發明布朗管(陰極射線管),到1929年,有「電視之父」之稱的美國RCA公司俄裔科學家佐里金(Vladimir Kosma Zworykin)發明了自動「掃描電子束」的設計,以及1954年彩色電視上市之後,直至今日,將近有一個世紀的時間,人類主要的顯示技術應用,一直都是以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技術為主。

 

然而,從1990年代初期,平面顯示器開始商品化以來,新一代顯示科技的發展日新又新,就量產規模與產品應用普及性而言,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無疑地,穩居平面顯示技術的主流。儘管如此,其他的顯示技術,諸如電漿顯示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面板,甚至是場發射式顯示器/表面傳導電子發射顯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aySED)等,各自擁有優於LCD之特性,例如自發光、快速應答時間、高對比度、高色彩飽和度、可撓性等諸多優點,帶給LCD技術相當程度的挑戰與威脅,因此,為保持LCD顯示技術現有的競爭優勢,就必須針對以上所提出的各項顯示效能與畫質特性,做更進一步的技術改善與研發。

 

場序式液晶顯示器(Field Sequential Liquid Crystal DisplayFS-LCD),或稱色序式液晶顯示器(Color Sequential LCDCS-LCD),不僅能改善傳統液晶顯示技術的發展瓶頸,進而提升系統色域及飽和度、降低材料成本等,甚至更能大幅提高顯示面板的電光轉換效能約40%,對於廣色域、高解析度和低耗電的新一代平面顯示技術規要求而言,可說是相當具有競爭力的一項技術。

 

傳統的空間彩色濾光片(Spatial Color FilterSCF)技術與FS-LCD技術之間的差異,可藉由圖一加以說明。

 

在液晶模組(LC module)部份,傳統的SCF液晶顯示技術,其單一畫素(Pixel)是由三個子畫素(Sub-Pixel)所構成,每個子畫素各由一顆薄膜電晶體(Thin Film TransistorTFT),控制著該子畫素的電場強度,以決定通過該子畫素的光強度(圖一 (a));通過各子畫素之光能量,再經由各子畫素所對應之原色(紅色、綠色及藍色)濾光片調變,以得到各子畫素所需之各原色光強度,最後再依靠視覺系統的作用,將各子畫素之原色混合成該畫素所欲表現之顏色。傳統SCF液晶顯示技術,必須使用白色背源模組,如冷陰極螢光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或是白光LED光源。

 

相對的,FS-LCD技術在液晶模組的組成元件中移除了彩色濾光片,因此各畫素不需再分割出子畫素(圖一 (b)),其色彩之形成,則是依靠RGB-LED背光模組中,三種原色(RGB)之光源依時序切換,搭配在各色光源顯示時間內,同步控制之液晶畫素穿透率,以調配各原色之相對光量,再由視覺系統對光刺激的積分作用,以形成並察知該顏色。因LED一般均具有窄半高寬之頻譜特性,可呈現出高色彩飽和度之顏色,有效地擴大系統色域(Color Gamut),所以一般而言,FS-LCD技術在高色彩飽和度的特性表現上,也較一般使用彩色濾光片的液晶顯示技術為佳

 

相較於傳統有彩色濾光片的a-Si TFT-LCD,沒有彩色濾光片的FS-LCD具有多項優點:因為不需要使用彩色濾光片,在液晶盒(Cell)上板製程上,省略了彩色光阻塗佈、顯影等製程,僅需製作黑色矩陣(Black MatrixBM),減少Cycle Time及不良率,除了節省原料成本外,由於Array 基板不需要RGB Sub-Pixel的設計,減少了單一畫素中所需之TFT個數,相對地提高了Array生產良率,簡化控制電路之複雜度,同時也增加畫素開口率(Aperture Ratio),有利於提高面板畫素的空間解析度。如圖一所示,無彩色濾光片之FS-LCD,在顯示效能上的最大增益,便在於大幅提昇光利用效率,降低耗電性,理論上可提昇至傳統彩色濾光片式TFT-LCD的三倍以上,因為平均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光能量被彩色濾光片所吸收。

 

其實,場序式顯示技術已存在多時,但過去多半使用於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投影機,因為DLP的微鏡片(micro mirror)的反應速度夠快,因此使用場序法來做彩色顯示,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然而,若要將場序式技術應用至LCD,仍有不同於DLP投影機之瓶頸必須克服。其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液晶材料的應答速度,因其涉及場序式顯示技術在系統操作上的同步化,同時更與場序式技術潛在之色分離(Color BreakupCBU)效應有直接、密切的相關性;另外一大挑戰,則是RGB-LED背光模組的設計。

 

韓國三星電子在200510月,於日本橫濱舉行的平面顯示器展(Yokohama FPD上,發表了32吋無彩色濾光片的LCD TV,其色彩表現相當鮮豔,反應時間也達5 ms,畫面更新頻率(Frame Rate)則為180Hz(為一般60Hz三倍),其功率消耗只有82W,相對於傳統彩色濾光片式LCD TV250W,在相同規格的亮度表現下,有著極顯著的節能效果。這印證了場序法在提升光源使用效率上的優越表現,至於色分離的現象,雖然仍未完全改善,但還不至於影響正常的畫面顯示,這是第一次將FS-LCD技術應用於大尺寸液晶面板,在當時吸引了相當多學者專家的注意力。而隨後在20066月台灣的平面顯示器展中,華映也展示了他們當時所開發來的,32吋無彩色濾光片的LCD TV,其所應用的液晶顯示技術與三星電子大略相同,都是採用了光學補償彎曲排列(O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OCB)模式的液晶技術,利用其應答速度快(約為3~6毫秒)的特性,達到將畫面更新頻率提升為180Hz的要求,如此,方可與傳統彩色濾光片式LCD顯示出相同的全彩畫面效果。

 

下面的圖示中,說明了場序式顯示技術基本的組色原理,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採用彩色濾光片的顯示方法,一個全彩畫面可以透過具有RGB子畫素的彩色濾光片來表示顏色,但在場序式的顯示技術中,由於沒有彩色濾光片上的RGB子畫素,所以必須利用人類視覺暫留的原理,將一個全彩畫面分成三個RGB原色畫面依序顯示,在人類的大腦中再重新做組色,也因此,在畫面系統更新頻率的系統設計要求上,FS-LCD至少要有一般液晶顯示器的三倍更新頻率,也就是180Hz以上,相對的,對於液晶應答速度的要求,也同樣要是一般16毫秒的三倍,也就是5毫秒以內。

 

場序式顯示技術的光源設計,是在特定的時間由不同的發光二極體(LED)分別發出紅、綠和藍的光源,利用三種主要的原色(RGB)作混色,不像傳統的背光方式,是以白光通過彩色濾光片後,才改變其顏色。其切換速度超過人眼的感知頻率(60Hz),所以人類的大腦,會因視覺暫留的效應,把畫面效果疊加一起,使人因此感受到全彩畫面的方法。此為利用人類眼睛的視覺空間分解能力之界限,而達到加法混色的效果。所以在背光模組的光源構成組合中,可以使用多種不同顏色光源,再針對各種顏色可以做獨立的光度調整,來得到光度均勻的畫面。

 

場序法獨立使用RGB三個單色LED光源,此種方式與使用彩色濾光片並置加法混色,所構成的彩色LCD比較,有著以下幾項顯著的優點:

 

(1)高解析度 à因為不需將一個點畫素,再分為RGB三個子畫素,所以解析度可較傳統液晶顯示器提高。

(2)驅動IC可以減少à資料側的ICData Driver IC),由於不需要同時提供RGB三個子畫素資料,所以IC的輸出腳位(Pin)數可以節省至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可以省下三分之二的Data IC數量。 

(3)可以做彩色平衡調整à可以針對RGB三色LED光源,獨立調整其光度,達到最佳化的彩色平衡。

(4)不必使用彩色濾光片,使液晶盒(LC cell)的構成單純化,降低成本。

 

至於場序法所面臨的技術問題,除了前述所提及的色分離效應之外,由於場序法在背光的部份,使用了獨立的光源,所以其光源配置的方法,就必須要經過詳加考慮,才能得到整個平板上面的亮度均勻。

 

根據場序法的顯示原理,各原色光源顯示的時間,定義為圖像色場(Color Field)的表現時間,當三個連續色場時間之光刺激入射至人眼,經過大腦的視覺系統作用後,則足以形成彩色圖像(Color Frame)。在理想狀況之下,一彩色圖像所包含的三圖像色場光刺激,皆投射至視網膜上,各畫素所對應的相同位置,則各畫素的色彩資訊將可被視覺完整重現。若是一彩色圖像所包含的三圖像色場,其對應畫素投射在視網膜上不同位置而被視覺系統察知,則觀察者將會看到色場分離錯位的影像,此即稱為色分離(Color BreakupCBU)現象。以下的附圖說明了色分離現象所造成的顯示偏差,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顯示物件,或者人眼視線的移動,在圖像中物體的邊緣會形成色帶排列,這就是色分離現象。

 

色分離現象除了降低觀覺品質,亦有研究報告指出,在長時間觀看場序式顯示器後,亦可能造成暈眩的感覺。無論如何,潛在的色分離效應,乃是FS-LCD技術,所必須改善的重大技術課題。

 

如前述,色分離現象是各色場對應畫素的位置,投射至視網膜的不同位置,且被觀察者察覺所造成。因此,色分離發生的必要條件可分為二點:首先,螢幕上的影像與視網膜之間,存在著相對運動的物理條件,所以色分離通常發生於運動方向上;其次則是滿足「可被察覺」的心理條件。

 

關於影像與視網膜之間存在的相對運動,可以區分為兩種狀況,一是靜止影像,二是動態影像。以人類生理的動作反應來看,當觀察者注視靜態畫面時,此時眼球並非如想像中處於完全靜止的狀態,相反的,此時眼球正在執行著,一種稱之為掃視(Saccade)的運動,此運動極為快速且無序,因而有機會在連續色場時間中,等效聚焦在畫面上的不同位置,造成連續色場分離。在靜止影像的情形下,因掃視為無序運動,故其色分離的結果較難預測。然而,倘若此時將視線從靜態畫面移開或者眨眼,則人眼將會感知到有RGB色帶排列的殘影感受,如同我們直視DLP投影機的光源時,眨眼所造成的感覺一樣。

 

至於觀察動態影像,此時主要的眼球運動,是有意識地沿著物體運動方向,進行追跡(Eye Tracking)的動作,所以觀察者有較大的機會察覺到色分離條紋的存在。因此,研究動能影像的色分離現象,以及嘗試針對此現象進行補償,乃為研究色分離現象的重點。DLP投影機的經驗,色分離與觀測條件有極大的相關性,若在相同時間內,眼球移動較大視角,則色分離現象較易發生。因此,在大尺寸的液晶電視產品應用上,場序式顯示技術最先面臨的挑戰,即為人眼觀看動態影像時,所產生的色分離效應。在已經發表的大尺寸場序式顯示產品中(三星電子以及華映的32吋場序式無彩色濾光片液晶電視),由於展示場中所呈現的畫面多為靜態,所以除非專業人士,否則很難了解其色分離現象是否嚴重。

 

改善色分離的方法,在已知的文獻中,主要有下列幾項:

 

1.      增加顯示元件的應答速率:以目前採用單微鏡片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的DLP投影機為例,其色輪(Color Wheel)的最高轉速已達到六倍視訊頻率(360Hz),在一定觀賞距離之外,極難察覺色分離條紋。然而,對於現有的液晶材料及顯示模式而言,尚無法具備如此快速之響應速率,這是場序式技術一直無法落實在LCD產品的主因。雖然有些極具可行性的液晶顯示模式被提出,如鐵電液晶(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FLC)或光學補償彎曲排列(O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OCB)等,但在製程良率,以及顯示器光學特性表現等議題上,仍有待更進一步研發、改善。

 

2.      插入單色畫面:令色分離條紋與所插入之色場混合,減少顏色條紋的對比,以減少被視覺系統察知的機會。如插入黑畫面或中間調灰階畫面,這在系統的設計上,如何六倍視訊頻率(360Hz)的效果。

 

3.      改變色場順序:將每一個圖像中的色場順序任意改變,令色分離條紋的順序不再固定。想法上是破壞色分離條紋出現的週期性,降低引起注意的程度。

 

4.      動態畫面補償:分析畫面的移動物體,作為假設眼球移動速度的參考;接著依據畫面內容及眼球速度,去調整各色場影像內容,以期在觀察者觀看時,得以減少眼球與畫面各色場之間的相對運動,以減少色分離條紋,此法需要較複雜的演算法及執行演算法所需之硬體。

 

 

 


 

 

 

 

 

 

 

 

 

 

 

 

 

';$(".articleExtAd").append(notVIP);setTimeout(function() {$('.top-toolbar').data('top-toolbar').setAD({title: "\u5834\u5e8f\u5f0f\u6db2\u6676\u986f\u793a\u5668\uff08Field Sequential Liquid Crystal Display\uff0cFS-LCD\uff09\u6280\u8853\u4ecb\u7d39",label_id: 16,label_name: "\u5a1b\u6a02"});}, 2000);

柔情帶刀楊小賢 / Xuite日誌 / 回應(0) / 引用(0) / 好文轉寄
LED / OLED 技術介紹|日誌首頁|我要求不高~上一篇LED / OLED 技術介紹下一篇我要求不高~
回應








離婚見證人

彰化離婚證人高雄離婚見證人







台北結婚證人桃園結婚證人新竹結婚證人台中結婚證人高雄結婚證人嘉義結婚證人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nsonq7a778 的頭像
    hansonq7a778

    早餐會

    hansonq7a7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